港口的發展應該搭配著地方政府的都市規劃,以及港口的發展亦是靠著當地居民的努力。但台灣的各港口都有港市分離的問題,而每年縣市選舉都可以看到大港口縣市長競選政策為港市合一,但基隆人卻不知道港市合一的問題和對自己的影響,城市的規劃發展處處受限於和港的搭配合作,像這則新聞就卡在回饋金,而港務公司無法動工,但回饋金的重要性何在?
港口的發展其實是靠著整個城市的人所營造的,碼頭工人、碼頭周邊的相關產業(貨櫃場等等),他所造成的汙染也是城是負擔,比如說基隆原本有沙灘後來因為建港而失去沙灘、小鴨黑黑得是因為港口的汙染,但是他的收益卻是國家的而現在是私人公司(港務公司)的,好的完全沒有回饋到城市身上,壞的都是城市負擔,這樣合理嗎?
其他有港口的縣市首長都會提到港市合一的政策,是因為這已經是趨勢,將港口納入城市發展的考量之一,是不可迴避的,不論是發展貨運碼頭,或是觀光客輪碼頭,都將跟城市的產業發展有關,而現在基隆市長選舉除了看到政爭之外,似乎看不到一點未來。再回頭看這樣的新聞,會覺得基隆似乎永遠在低頭,我們擁有這麼多天然資源,卻沒能抬著頭與人談判,回饋金的談判可以一開始就打對折,對基隆人而言,好像只能默默的接受別人對城市的批評和剝削,是一個沒有自尊的城市。
延伸閱讀:
市港合一面面觀(高雄):http://ppt.cc/VPlF
效法高雄港市合一 林佳龍談海線邊緣化(2014.07.13):http://ppt.cc/aLwT
港市合作 高港旅運中心動土(2013-11-10):http://ppt.cc/8GM4
基隆港wiki:http://ppt.cc/sAfv
基隆港區都更回饋金 8億打對折再分期
市府同意先繳兩億 剩下移至次開發
〔記者俞肇福/基隆報導〕攸關基隆港東西岸開發的基隆港第二類港埠區段價值回饋金,折算的回饋金從八億元降到四億元,市、港認知分歧仍大,昨天市都委會經過討論後動用投票表決,同意下修,先繳約兩億元回饋金,剩下的在次開發港埠土地前繳清。
基港認太高 爭取採實際使用認定
基隆港務分公司總經理蔡丁義在會後向交通部報告此一結果,蔡丁義表示,市府如果要收齊三成回饋金,對基隆港務分公司是一大難題,執行上有困難,會再找時間跟市府溝通。
基隆港拚轉型,港埠用地活化,基隆港務分公司要把東岸旅客中心外牆拉皮,往東三碼頭延伸八十公尺擴建旅客大廳,西岸則將興建新海港大樓;蔡丁義不諱言說,因為回饋金計算市港不同調而卡住,東岸基港大樓拉皮工程及西岸新海港大樓工程,都將因此而延宕。
市府認為,港埠用地變更為商業使用,就應該受都市計畫圖管規定約制,將港區西岸的新海港大樓四點七公頃用地,及東岸東二到東四擴建二點三公頃,都納入港埠用地通盤檢討,列為第二類港埠用地。
依照回饋計算公式為建築物土地面積乘二十%再乘折算代金(公告現值的一點四倍),即是回饋金。
市都委會將應繳納代金折算成回饋金從八億元,改以土地使用分區總量管制上限不得超過三成計算回饋金,一口氣降到四億元,港務公司仍認為太高。
港務公司提出的港埠商業用地回饋計算金額,則是以商業使用建築物用地的六到七%去換算,不到一億元;由於雙方差距太大,昨天市都委會討論,十四位委員動用表決、十二票通過,通過下修為先繳土地使用分區總量管制一點五成計算回饋金(就是分期付款,先繳兩億元,剩下額度同意移轉其他次開發基地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